航運巨頭瘋狂買船,運力過剩危機一觸即發?
近年來,航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船東們紛紛下單購買大量集裝箱船。
根據Braemar的數據,截至去年11月,集裝箱船的訂單總容量已達840萬標準箱,創下自2000年數據收集以來的最高水平。
然而,航運業面臨著產能過剩的風險。根據行業組織BIMCO的預測,到2026年,集裝箱航運供應量相比2019年將增加46%,而同期貨運量需求僅增加22%。
Braemar集裝箱市場分析師Jonathan Roach表示: "這是一筆巨額的船隊增長投資。船東們有錢可花,但在全球經濟不確定的情況下,產能過剩的風險確實存在。"
供需情況將變得更難預測
自去年底以來,胡塞武裝組織襲擊紅海過往船只,導致航運中斷,推高了運輸成本。航運公司趁機大舉訂購新船。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意大利的地中海航運公司(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mpany)目前擁有業內最大船隊,截至11月共有107艘集裝箱船訂單。法國達飛海運集團(CMA-CGM)緊隨其后,訂單達103艘。
然而,紅海襲擊帶來的收益能持續多久尚不明確。此外,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諾加強貿易保護主義,可能從明年開始打擊全球貿易。航運市場追蹤機構Xeneta首席分析師Peter Sand警告:"想象一下,如果所有航運公司重返紅海航線。這將使運費跌至谷底。產能過剩將變得非常嚴重。"
根據行業組織BIMCO的預測,到2026年,集裝箱航運供應量相比2019年將增加46%,而同期貨運量需求僅增加22%。BIMCO還警告稱,如果各國對特朗普提高進口關稅的威脅采取報復措施,可能導致全球貿易和集裝箱運輸量比預期更加疲軟。
BIMCO航運市場分析主管Niels Rasmussen指出,雖然許多新船訂單是為了替換老舊船只,但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將舊船退役。從今年6月起,國際公認的《香港公約》將生效,對船舶回收場地的環境和勞工標準設置限制。
盡管面臨產能過剩風險,但航運業的前景仍然難以預測。丹麥航運巨頭馬士基(Maersk)今年2月還預計虧損50億美元,現在卻預計最高可實現57億美元的利潤。
馬士基首席海洋產品官Johan Sigsgaard表示,公司預計紅海航線避險情況將"持續到2025年"。他認為:"我們看到一個更加動蕩的世界。供需情況將變得更難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