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陽明、萬海最新業(yè)績出爐!
長榮海運、陽明海運和萬海航運陸續(xù)公布了2024年業(yè)績,均實現大幅增長。
報告期內,長榮海運營業(yè)收入約4636億元新臺幣(約合140億美元),2023年為2767億元新臺幣(約合84億美元),同比增長68%;歸屬于母公司業(yè)主的凈利約為1395億元新臺幣(約合42億美元),2023年為353億元新臺幣(約合11億美元),同比增長295%。
長榮海運此前曾強調,將密切關注國際局勢變化,適時調整船隊及航線配置,提供穩(wěn)定、優(yōu)質的航線網絡服務。基于這一策略,在船隊建設方面,長榮海運于2025年2月向韓華海洋(Hanwha Ocean)和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分別訂購6艘和5艘24000TEU LNG雙燃料集裝箱船。
此外,陽明海運2024年營業(yè)收入約2227億元新臺幣(約合67億美元),2023年為1406億元新臺幣(約合43億美元),同比增長58%;歸屬于母公司業(yè)主的凈利約為642億元新臺幣(約合19億美元),2023年為48億元新臺幣(約合1.5億美元),同比增長1238%。
陽明海運分析稱,新船交付雖然帶來運力過剩的壓力,但紅海危機迫使船舶繞道航行、部分樞紐港擁堵,吸收了部分過剩運力。同時,亞洲新興市場經濟發(fā)展強勁,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活力。
報告期內,陽明海運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優(yōu)化航線網絡與船隊配置,在保持服務品質穩(wěn)定的同時,精準把握市場機遇,提升了營運績效。
Alphaliner預測,2025年全球集裝箱船運力增長5.7%,需求增長2.5%。鑒于此,陽明海運認為,全球貿易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美國關稅政策走向可能引發(fā)通脹壓力,進而影響經濟增長與貿易活力。
此外,近期以色列與哈馬斯停火協(xié)議的終止,使得紅海通行恢復時間變得難以確定,目前多數船公司仍選擇繞行好望角以規(guī)避風險。
面對地緣政治和全球供應鏈挑戰(zhàn),陽明海運表示,將持續(xù)強化核心業(yè)務,深化聯盟合作,拓展新契機,同時加速區(qū)域航線布局和新興市場開發(fā),進一步完善全球服務網絡。
另一家航運企業(yè)萬海航運2024年營業(yè)收入約為1618億元新臺幣(約合49億美元),2023年為1002億元新臺幣(約合30億美元),同比增長61%;歸屬于母公司業(yè)主的凈利約為474億元新臺幣(約合14億美元),2023年為58億元新臺幣(約合1.8億美元),同比增長717%。
萬海航運此前在展望2025年第一季度市場前景時曾表示,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及中東地緣政治緊張等因素,持續(xù)給供應鏈帶來挑戰(zhàn),該公司將保持營運彈性,并實時檢視航線配置及市場變化,優(yōu)化經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