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關稅“黑云”壓頂!90天暫緩令難阻運價下跌?
美國對進口商品實施的90天關稅暫停令(中國除外)未能阻止跨太平洋航線貨物預訂量的下降。
4月5日,美國對所有進口商品實施了10%的基礎關稅,并計劃在4月9日根據不同國家附加對等關稅。然而,4月8日,特朗普宣布暫停對等關稅90天,保持10%的基礎關稅,唯一例外的是中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將面臨145%的關稅。
Linerlytica 的分析師本周報告稱,這些豁免未能恢復跨太平洋航線的貨運量。中國至美國的集裝箱預定量下降了30%至60%,其他亞洲國家的預定量則下降了10%至20%。
預計即將到來的5月1日勞動節假期,尤其是在中國等部分亞洲國家,將進一步減少貨運量,而僅有三條跨太平洋航線的撤航——MSC的Mustang航線、Premier Alliance的PN4航線和TS Lines的AWC航線——在運力管理方面顯然不足以恢復運價。
4月11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布的最新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為1394.68點,較上期微漲0.1%,而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東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分別為2202美元/FEU和3226美元/FEU,分別較上期下跌4.8%、2.4%。
Linerlytica警告稱,這些運價在未來兩周內可能會降至2000美元以下。
盡管消費電子產品享有豁免,但據估計,仍有 30% 至 40% 的跨太平洋集裝箱進口因現行關稅而受到阻礙。
Linerlytica表示:“隨著航運公司逐步下調運費以應對來自中國的貨運量下降,市場將會經歷更多波動。盡管來自東南亞的運價表現較好,預期貨運量會有所回升,但這不足以彌補中國出口的下降。合同運價的談判目前已被擱置,直到形勢明朗化。”
Xeneta首席執行官Patrik Berglund對市場的最新判斷認為,在當前這個“完全瘋狂”的集裝箱市場背景下,合約運價和最低貨量承諾(MQC)正遭受質疑,勢必引發一輪合同重談。
“過去六年,整個行業一直在經歷持續不斷的干擾,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月本是傳統簽約旺季,貨主與船公司通常在此敲定未來12個月的運價與貨量協議。”但Berglund分析,美國關稅政策反復壓制需求,疊加船公司近年激進的運力擴張,已使承運商陷入“危險境地”。
他警告說,在市場陷入混亂時,“班輪公司往往會選擇機會主義策略”,而隨著供需裂口的不斷擴大,船公司可能會通過引入附加費來人為托底運價。
“最近行業里出現了一些小幅、頻繁的調價嘗試,但這些動作給人的感覺很不自然。”Berglund坦言。
事實上,馬士基剛剛宣布將自5月15日起對來自遠東(不含中國大陸和香港)至美國和加拿大的貨物征收每TEU 1,000美元的旺季附加費(PSS);同時,對來自土耳其和埃及的貨物加收每TEU 500美元。
本周早些時候,赫伯羅特也宣布自4月22日起,對亞洲至拉丁美洲航線實行每TEU 500美元的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GRI);而地中海航運(MSC)則將在5月13日對來自北歐至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波多黎各及巴哈馬的貨物加收每TEU 800美元的PSS。
Xeneta首席產品官Fabio Brocca建議,許多航線上,貨主如果轉向即期市場,反而有可能獲得更具吸引力的運價。
該機構預測,過去兩季度簽訂的合約將面臨大規模重新談判。貨主們也需要重新評估自己是否真的能兌現此前承諾的最低貨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