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合同中的索賠條款究竟是誰賠

時間:2010-06-23 瀏覽:1342 發(fā)布:乾進國際物流

在國際貿易合同中往往訂有索賠條款,規(guī)定如賣方所交付的貨物在品質、數(shù)量、包裝等方面與合同規(guī)定不符,則買方有權對賣方提出索賠要求,以保護自己的合同利益不受損害。而在國際貿易合同條款欺詐中,利用索賠條款的漏洞進行欺詐也是常有發(fā)生的。利用索賠條款欺詐,有買方對賣方的欺詐,也有賣方對買方的欺詐。買方對賣方的欺詐,通常是在合同中對貨物品質的要求上作手腳,利用賣方的善意、疏忽或者無知,對貨物品質的標準或是規(guī)格進行誘引,使賣方同意簽訂自己無法或是很難達到的品質要求條款,然后以賣方違約為由,要求索賠。賣方對買方利用索賠條款進行欺詐,通常是在索賠時間上設下陷阱,然后以劣貨代替合同要求的貨物向買方交貨,使得買方空有索賠條款而無實際索賠時間或者超過索賠期限而不能實際索賠。

典型案例:不合格的“一等品”

中國某外貿公司與德國某公司簽訂了一系列出口半漂布合同。根據中德貿易協(xié)定規(guī)定,凡中國從德國進口貨物,均按德方國家標準進行驗收,凡中國出口到德國的貨物則按中國國家標準進行驗收。但是,這批出口半漂布合同的品質條款規(guī)定“交貨品質為一等品”,未說明一等品的含義。合同還規(guī)定“每100米允許10個疵點,每個疵點轉碼10公分”,同時還列出了近20種疵點名稱。由于合同品質規(guī)定實際上是要求我方供應“0分布”,與中國國家標準完全不符。事實上,“0分布”在任何國家的標準中都是不可能規(guī)定的。所以中國公司出口的半漂布遭到德方索賠。德方對中方出口的500多萬米半漂布幾乎都判為等外品或二等品,提出了高達110萬美元的索賠要求。其中上海第四漂染廠生產的100多萬米窄幅布根據國家標準檢驗都是一等品,但按這個合同的品質條款檢驗,都不再是一等品了。德方有關人員也承認,這個合同的品質要求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是既然已經簽了合同,就要按品質不符合同要求進行賠償。最后,中方公司向德方理賠了相當金額后才使此案得以解決。

防范措施:詳定品質條款,重視索賠時效

如前所述,索賠條款的欺詐一般有兩類:一是買方欺詐賣方,即在訂立合同時,對品質條款的規(guī)定設下陷阱,使賣方難以做到該品質要求而被要求向買方支付一筆賠償金額;另一類是賣方對買方的欺詐,即在合同規(guī)定索賠期上作文章,使買方無法在合同規(guī)定的索賠期內提出索賠,賣方違約而得以逃避責任。所以,索賠條款欺詐的防范也相應分為對這兩類欺詐的防范。具體的防范措施主要有:

1.訂立科學周密的品質條款。

(1)訂好品質條款要根據進口或出口商品的特性,選擇合適的品質表示方法。凡是能用科學的指標界定其品質的商品,采用憑規(guī)格、型號、等級或標準買賣;有些難以規(guī)格化或標準化的商品,可以用樣品表示品質,憑樣品買賣;有些質量可靠,且已在國際市場上樹立了一定信譽的商品,可以憑其牌號或其商標買賣;某些性能復雜、難以簡單地用幾項指標來說明其品質全貌的商品,如機械、儀表、儀器等,則可以憑說明書和圖樣來具體表示該商品的品質,并說明其構造、用料、性能以及使用保養(yǎng)、維修方法。

(2)運用不同的品質表示方法,相應地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果是憑規(guī)格、等級、型號或標準成交,規(guī)格、等級、型號參數(shù)等應力求作定量表達,避免使用定性和含糊不清的詞語,如“先進水平”、“優(yōu)良性能”、“最新型號”等。標準應具體說明援引的是哪一類哪一個標準,并注明其代號和版本年代。如果是憑樣品成交,最好在合同中聲明“交貨品質與樣品大致相同”因為在憑樣品買賣時,賣方有義務保證所交貨物的品質與樣品完全一致,而要做到這一點是很困難的,為避免日后買方就此向賣方發(fā)難,必須在合同中有言在先。

在國際貿易實踐中,有關貨物的品質問題,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我方為買方時,應盡量將貨物的品質條款規(guī)定清楚,否則按“商銷性”原則處理會遇到很多麻煩,涉及到通用品質的確認等復雜問題。

(2)當我方為賣方時,應注意買方對商品品質的要求。有時合同中雖未寫明,但如雙方洽商中我方已了解到對方一些特定的目的或要求,這時我方應量力而行,將自己商品的品質特點具體地介紹給對方,凡我方不能達到對方要求的,應明確表明我方的態(tài)度,以避免依有關法律或國際公約承擔貨物不符合同的責任。

(3)學會利用各國法律中關于商品品質的“默示條件”或“默示擔保”及國際公約中“商銷性”的規(guī)定,掌握國際慣例及通行作法,維護自己的利益。當對方出售的貨物有明顯缺陷,而合同中又未對品質作出明確規(guī)定時,可以據此要求對方承擔貨物與合同不符的責任;當自己為賣方,對方提出索賠或指控我方交貨與合同不符時,既要根據合同據理力爭,同時也應運用“商銷性”原則予以反駁。

2.重視索賠時效。

索賠時效,或稱索賠期限,是指定受損害方向違約方提起索賠的有效期間。在國際貿易中,為了避免使貨物長時間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也為了避免因時間長久、搜集和提供證據發(fā)生困難,同時為了促使權利人及時行使權利,使貿易糾紛盡快得到解決,一般都有索賠期限的規(guī)定。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索賠時效是由雙方在合同中規(guī)定的;合同中沒有約定,一般參照有關法律和慣例確定。索賠時效關系到索賠方求償權利的有效性,超過時效索賠,對方有權拒絕受理。因此在貿易實踐中,買方應重視關于索賠時效的規(guī)定,在對外索賠時,各種準備工作要做得迅速及時,必須在索賠期內提出索賠要求。

在國際貿易合同中,交易雙方一般是通過檢驗條款和索賠條款明確規(guī)定索賠期限的。在索賠期限內,買方才可就品質、數(shù)量、包裝等與合同規(guī)定不相符合之處向賣方索賠。另外,對于某些商品,特別是需經過一段時間的存放和使用后才能發(fā)現(xiàn)質量和性能方面問題的商品,合同中還規(guī)定有品質保證期。這里的品質保證期是指,買方接受賣方提交的貨物后,在保存和使用期發(fā)生質量問題向賣方提賠的期限。索賠期限以及品質保證期的長短,一般都由合同雙方根據商品特點、運輸方式和驗收條件協(xié)商確定。此外,索賠時效(索賠期和品質保證期)應正確選定起算日期,通常應訂為“貨到目的地卸完之日起”或“貨到買方最終目的地之日起”,而不是“從進口之日起”或“到岸之日起”,更不能是從“發(fā)運之日起”。

在合同約定了索賠期的情況下,買方應抓緊檢驗驗收,一旦發(fā)現(xiàn)貨物有不符合合同規(guī)定的情況,因立即請檢驗機關復驗出證,并嚴格按約定的期限提賠。而在對貨物訂有品質保證期的情形下,只要所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是出在保證期內,買方都可向賣方索賠。

六月天在线视频免费看,好看的中文字幕aⅴ在线视频,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全国a精品视频在线
午夜国产精品小蝌蚪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片 | 亚洲Av不卡在线播放 | 宅女的午夜福利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本专区 |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